제주대학교 Repository

韓國的身分認同

Metadata Downloads
Abstract
有话说"哲学不能烤面包"。这句话是在讽刺哲学的无用性和非现实性。事实上哲学的确不能烤面包, 但哲学能够告诉我们为什么要烤面包,为什么要吃面包。其实哲学不必烤面包。人类不能只靠面包生存,同时还需要知道烤面包和吃面包的理由。因此,我们不能说哲学是无用的和非现实的。如果我们指责哲学的非现实性,哲学家们就会反驳说,哲学需要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来思考现实,这是哲学的本质。根本上,我也同意这一看法。物理学也好,其他学问也好,都要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,这样才能确保客观性。
哲学不进行实地考察,不像考古学家那样直接挖掘,也不像化学家那样需要实验室,也不像统计学家那样进行民意调查。哲学家是以别人的资料为材料进行思维的。也就是说思维是哲学家们的主要业务。没有实验室,不必到外面进行实地考察,也不像画家一样面对画布而苦恼。深入思维,这就是哲学家的典型。因此,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的韩国哲学家们并没有与一般哲学家相悖。作为哲学家,必须要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,并深入思维。但问题不是哲学家的普遍形象,而在于哲学家的思维内容,也就是哲学家思维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。最近,韩国哲学界正在反思其内容。也就是说,他们主张抛弃舶来品的哲学,而在韩国搞以我们的问题为对象的哲学。这是很让人鼓舞的事情。虽然有点儿太晚,但总之是进入了正常轨道。
我在这本书里思考了韩国的认同。我认为韩国认同是目前我们面临的紧迫又重大的问题。但我不知道这样的工作属于哲学的哪一部分。这既不是西方哲学,又不是东方哲学,是韩国哲学吗?我们如何规定韩国哲学呢?我们是否正在像对待韩国传统音乐或韩国画一样对待韩国哲学?我认为韩国哲学的情况与韩国传统音乐没有什么不同。韩国哲学对认同的混乱和美术界对韩国画概念的混乱也是一样的。对于目前我们最紧迫的问题的思考,是属于哲学的哪一部分?回答这一问题并不简单。
金在权曾经说过"就像'西方科学'听起来不舒服一样,西方哲学也不是正确的表达,因此,除了历史意义上的'韩国哲学'以外,不应该使用'韩国哲学'这一表达方式"。 把韩国哲学局限在历史意义上,真是岂有此理!金在权也陷入了普遍性陷阱。一般陷入普遍性陷阱的人就会成为强国的传声筒。金在权也是美国的传声筒。
我认为韩国哲学是存在的。这不是历史意义上的,也不是意味着"在韩国"的哲学。我相信在韩国存在着能够展现韩国特殊性的形式和内容的哲学。判断韩国哲学认同的标准有现在性、大众性和主体性。如果有满足这三个标准的哲学,那么,无论来源,它就是韩国哲学。在任何时代都存在着世界主义者和普遍主义者。尤其是在像我们韩国这样弱小的国家里,从强国引进的哲学就成为普遍哲学。在日本统治时代通过日本引进的德国哲学扮演了普遍哲学的角色。解放后引进的美国哲学和德国哲学互相媲美。我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为别国的哲学互相斗争。
小李访问非洲的一个小国。但他开始怀疑这个国家的认同。小李认为至少在哲学方面可能可以维持认同,持这样的想法,他走到哲学会。但在哲学会上的哲学家们都围绕韩国的性理学展开争论。围绕主理论和主气论问题都各持己见,互不相让。有人说,我在韩国以关于退溪的论文获得学位,所以我的理论是可靠的。还有人说我跟韩国的栗谷专家很熟悉,所以我更精通韩国哲学。另一个人说韩国哲学来源于中国,我的专业就是中国哲学,所以我是真正的韩国哲学专家。大家都对于原文的解释问题展开激烈的舌战。他们都争论得非常认真,甚至悲壮。小李在想,他们为什么这么认真讨论别国的哲学呢?韩国哲学能够解决他们正在面临的紧迫问题吗?他们只是为了打发闲暇时间而追求人类普遍价值吗?还是为了满足自己对知识的好奇心了吗?小李想告诉大家,在韩国已经不再为主理论和主气论问题而争论,我们要解决的是我们自己的问题,而不是人类普遍问题。小李依然希望相信目前还 存在为自己的问题而思考的哲学家。
Author(s)
최철웅
Issued Date
2007
Awarded Date
2007. 2
Type
Dissertation
URI
http://dcoll.jejunu.ac.kr/jsp/common/DcLoOrgPer.jsp?sItemId=000000003816
Affiliation
제주대학교 통역대학원
Department
통역대학원 한중과
Advisor
김중섭
Table Of Contents
第一章'最韩国的'能否成为'最世界的' = 1
1。 普遍性是不存在的 = 1
(1) 普遍性的虚构性 = 1
(2) 大海不是蓝色的 = 3
(3) 如果普遍性能够成为可能的话? = 4
2。 将'最韩国的'世界化。 = 6
(1) 香港电影的成功秘诀。 = 6
(2) 韩国的特殊性 = 8
(3) 美国化就是世界化。 = 10
3。结论 = 12
第二章 "认同"的判断标准 = 14
1。固有性 = 14
(1) 根源情结 = 14
(2) 双重标准 = 15
(3) 固有性的意义 = 17
2。创意性 = 19
(1) 什么是有创意性地接受? = 19
(2) 本土化的含义 = 21
3。判断认同的标准 = 23
(1) 现在性 = 23
(2) 大众性 = 25
(3) 主体性 = 26
4。结论 = 28
后记 = 30
Degree
Master
Publisher
제주대학교 통역대학원
Citation
최철웅. (2007). 韓國的身分認同
Appears in Collections:
Graduate School of Interpretation & Translation > Korean-Chinese
공개 및 라이선스
  • 공개 구분공개
파일 목록

Items in Repository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,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,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.